技术狂飙的科大讯飞,靠“双轮驱动”渐入佳境
韩湘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描绘出一个温暖、 innocent 的世界。
2025年的春天,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洗牌:大洋彼岸的OpenAI迭代至GPT-5,英伟达推出最强AI芯片GB 300,保持算力霸权的高度,一众中国AI企业则在自主可控的赛道上,取得了突破重围的重要成就。
在这一背景下,科大讯飞公布了一份彪炳的年报:营收达到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展现出企业的日益强劲的财务实力。2025年一季度,科大讯飞的各项核心经营指标也呈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Q1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5.68%和48.29%,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改善6.7亿元。科大讯飞的出色业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AI的硬核实力。
靓丽业绩的背后,是科大讯飞“双轮驱动”战略的胜利:坚持自主底座模型研发与全栈国产化适配。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这一跃迁不仅仅是技术的演进,更是由技术驱动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在OpenAI平均每6个月一次大版本迭代的节奏之下,科大讯飞以每季度一次重大升级的速度,完成了星火大模型从V1.0到深度推理模型X1的进化。这种“硅基进化”速度的背后,靠的是每年占营收近20%的研发投入,以及占员工总数62.71%的9752多名研发人员的昼夜攻坚和不懈努力。
与国内其他互联网大模型厂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聚焦通用能力,但在垂直场景中的渗透力仍然不足;阿里的通义千问则侧重于电商生态,但技术开放性相对有限。相比之下,科大讯飞独创的“场景反哺技术”模式,使得火大模型在医疗诊断等关键指标上,例如95%的合理率,建立了明显的壁垒。
2024年财报显示,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通用大模型“星火”的迭代和垂直行业适配优化。与大多数依赖国际开源框架的厂商不同,科大讯飞选择了从算法架构、训练数据到算力调度的全链路自主研发。例如,它的多模态大模型通过动态融合视觉、语音、文本等多维度信息,明显提高了教育、医疗、汽车等场景的交互效率。
至于其底座模型,科大讯飞构建了“三横三纵”产业赋能体系。在最底层的通用层,星火大模型提供跨行业的基础能力。第二层的专用层,则主要针对教育、医疗、汽车等七大核心赛道开发垂直模型。例如,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官网显示,其智慧教育产品已深度服务超过5万所学校,累计超1.3亿师生。科大讯飞AI学习机2024年收入增长翻番,2025Q1接近翻番,风头正盛。
财报中提及,科大讯飞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智能化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公司在智能汽车业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增前装智能化产品出货已超过900万套,累计出货超过6300万套。
在工具链上,2024年财报显示,科大讯飞发布了中国牵头的人工智能领域数据国际标准ISO/IEC 5259-4:2024《人工智能-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数据质量-第4部分:数据质量过程框架》,同时还推出了首个人机交互领域智能语音交互国际标准ISO/IEC 24661:2023《全双工语音交互》,这标志着科大讯飞在数据清洗、模型训练和场景落地等全流程工具箱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产业赋能体系的商业价值在2024年报中充分展现出来:企业AI解决方案收入同比暴增122.56%。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中,科大讯飞以32%的中标率远超行业平均15%,在金融、能源等领域的项目中标金额和数量均居第一,中标了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等头部企业。
靠着“自主算法创新+全国产化+落地价值场景”的独特特征、“1+N”的整体布局、“通专结合”的系统性创新策略,以及与行业资深机构和专家深度合作,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开放平台和消费者业务领域,展示出其底座能力的广泛展现。
推动建起全栈国产化的先发优势,旨在加速国产化的发展步伐,实现国家战略的落实和实现。
曾被美国政府两次列入实体清单,遭受极限施压的科大讯飞,似乎选择了一条“无人区”探险征程。在英伟达A100芯片禁运导致国内多数AI公司训练效率下降30%的危机中,科大讯飞与华为联合打造了“飞星一号”国产算力平台。
在2024年10月,科大讯飞携手华为和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推出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其算力规模实现了2倍的跃进,达到3万张卡的新高。2025年首批算力已经交付试用。
讯飞星火大模型的“算法-算力协同优化”能力,使其成为全球唯一基于全国产化算力的全民开放大模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2024年国际科技博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24年6月27日,OpenAI宣布停止对中国提供服务仅仅两天,科大讯飞即推出星火V4.0大模型,顺应国内大模型服务的需求,充分展现了讯飞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国产化绝非简单的“替代进口”,而是“技术标准-产业应用-开发者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革命。
技术标准上看,2023年10月推出的“飞星一号”算力平台,训练效率已达到了国际主流硬件A100的90%,;而“飞星二号”更是带来了新模型、新算法的持续适配和智算集群规模的再次跃迁。
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然后是规模化产业应用,这是一个高门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时间和客户的检验。科大讯飞基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案例、能够规模化推广的标准产品、可以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成效"AI价值落地标准,在2024年中标了91个项目,总金额达8.48亿元。
开发者生态方面,讯飞开放平台以其持续引领之姿,继续保持着第一位的优势。截至2024年末,讯飞开放平台累计聚集了超过802万名AI开发者团队,海外开发者数量也超过46万。同时,讯飞星火大模型开发者达102万,产生的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同比增长超过了763%,充分展现了平台的强大发展力和广泛应用能力。
根据「数智研究社」最新的报道,科大讯飞、华为和寒武纪等企业主导的“大模型算力适配标准工作组”已正式发布《国产AI芯片大模型训练适配技术白皮书》,该白皮书中规定的六大兼容性指标正在演变为行业的标准指南。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科大讯飞用行动充分诠释着中国科技企业的担当:既要扮演“造梯者”,推动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和基础研究的深入;更要扮演“织网者”,确保国产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守护国家安全在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