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流血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白鸽,沉默的守望者,穿梭于城市的暗影中,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守护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编王一粟

2003年,深圳创业潮正如火如荼。

在深圳华强北电脑城,彼时的吴太兵正式敲定,将软件研发作为其初创企业的发展方向。

(万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

万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

其成立的万兴科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通过“中国研发+海外销售”模式打开全球市场的大门,并于2018年以“数字创意软件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

近日,万兴科技发布公告,宣布为了更好地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公司的国际品牌形象和整体竞争力,公司计划发行H股股票,并将其在香港联交所的主板上市。

而此次上市背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闯关港交所不仅是万兴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对其AI转型成果的一次资本市场检验和验证。

自2022年AI大模型的时代浪潮席卷全球以来,万兴科技也积极投身其中,试图通过AI转型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数年的布局和努力,万兴科技终于凭借其垂直大模型技术、快速商业化能力和全球化布局,在AI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2024年,公司的AI原生应用收入达到67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展现出其快速发展和成长的形势。

然而,海外市场仍然是万兴科技的主要战场,占据着其超90%的营收。如何稳定海外市场,同时借助AI打开国内市场的增长,成为摆在万兴科技面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2024年万兴科技年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规模高达1.63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仍在持续,亏损规模为3281.42万元。

而这样的财务表现,无疑也给万兴科技的AI转型之路蒙上了一层暗影。

然而,当港股上市钟声可能响起时,素有“中国版Adobe”之称的万兴科技,已经翻开新的篇章。

资本市场更想看到的是,这家毛利率堪比茅台的企业,如何巧妙地使用AI这把钥匙,打开从亏损到盈利的新大门。

在Adobe等巨头环伺、CapCut等新贵崛起的赛道上,万兴科技的AI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或者将决定它在数字创意产业的下一个二十年,站在怎样的高度。

万兴科技的AI转型,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和创新,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

"拿来主义" 的产品创新:在激进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产品创新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拿来主义"正是这种创新方式的代表,它指的是企业不再简单地copy别人的产品,而是将自己所学到的经验和技术应用于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AIGC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数字创意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而中国数字创意软件的首选万兴科技自然不想错过AI大模型浪潮带来的机遇。

在万兴科技的AI转型中,“全产品线AI化”可以说是其核心战略方向,就像一场全面、深入的技术革命,要让AI的基因渗透到每一款产品的血液中。

为此,万兴科技从两个维度展开这场AI变革:

从大模型技术底座的角度,万兴科技选择了一条“自主研发+外部借力的”策略,即基于开源大模型,训练出更适合垂直行业的大模型。

这一策略的产品体现,就是2024年初推出的万兴天幕1.0大模型,它的定位为音视频多媒体创作垂类大模型,通过视频大模型、音频大模型、图片大模型和语言大模型的组合,展现出与基于视觉数据的底层通用模型Sora有较大差异的创新优势。

万兴天幕1.0版本的基础大模型接入了OpenAI,这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据称是基于万兴海外市场累积的15亿用户数据所打造的。然而,这一举动也引发了行业的批评和质疑,认为万兴科技缺乏核心大模型的技术能力。

然而,在吴太兵的看法中:“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大模型,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用户需要的是一款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因此,AI大模型不仅需要拼技术,更需要具备产品化的能力和实践。”

今年6月,万兴天幕1.0大模型宣告了2.0版本的迭代升级,此次升级基于华为云盘古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积累,旨在对算力成本进行优化。相较于前一版本,这个新版本在算力成本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万兴科技还与行业领先的大模型DeepSeek-R1、OpenAI-GPT、百度-文心一言、Minimax-海螺、阿里-通义万相等合作,leveraging their cutting-edge capabilities to upgrade its general ability at a lower cost。同时,结合自研垂类算法能力,实现了自研与外接的“相辅相成”,从而加速了产品AI功能的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在产品布局上,万兴科技发挥着“老瓶新酒+全新赛道”的双重奏:既有万兴喵影这样老牌产品通过智能剪辑、一键风格迁移焕发新生,展现出更加绚丽的颜色,也有万兴播爆、天幕AI App等AI原生应用,瞄准短剧制作、移动创作等新蓝海,拓展了产品的发展空间。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万兴喵影这款明星产品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集成的AI功能,这使得万兴喵影在移动端月活用户增长了90%,而且海外市场份额超过了Adobe Premiere的30%。

在2025年推出的万兴喵影鸿蒙版中,还推出了一项 Revolutionary "AI智能成片"功能,允许用户轻松上传素材,AI系统将自动识别视频亮点、生成旁白与配乐,无需任何剪辑经验即可轻松一键成片。同时,借助鸿蒙电脑本地算力的优势,万兴喵影鸿蒙版的发丝级抠像功能已实现超50%的效率提高。

万兴科技将AI能力全面赋能至现有产品线,推动业务创新和拓展:万兴PDF融合大模型能力后,云端服务收入呈现了40%的激增;绘图创意产品亿图脑图/EdrawMind通过AI优化后,海外付费转化率获得了约2个百分点的提升。

这种“现有产品AI化”的策略,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够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增长。

在原生AI应用产品中,万兴科技基于其时任科技flagship产品万兴天幕2.0,推出旗下首款AI Agent产品—万兴超媒Agent。该产品允许用户轻松创建并一键调用专属工作流,实现音视频创作的“一步到位”,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创作速度。

自动播放

(万兴天幕文生视频)

万兴科技正式开放了Web端AI视频创作平台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并在苹果APP Store及多个安卓商店推出移动端AIGC应用新品万兴天幕AI App,主要面向全体创作者。

财报中,这些AI创新产品的收入增长也颇为明显,2025年第一季度的表现继续保持向好的态势。

万兴科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展现出其产品矩阵的蓬勃发展;而在踏入AI时代,公司更是将这种产品矩阵的创新模式推到极致。

除了构建AI产品矩阵,万兴科技在市场竞争中另一个强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

万兴科技的AI视频生成技术将单条成本降低至0.25元,明显降低了用户创作的门槛。与此相比,像可灵2.1版本,尽管其价格已经下降了80%,但生成5秒视频的成本仍需要约0.7元。

在视频剪辑赛道中,核心产品如万兴喵影(Filmora)通过集成人工智能(AI)抠图和智能切片等功能,深受用户青睐,也被视为剪映的“性价比替代”产品。

“我们不追求任何单一产品的成功,我们追求的是万兴作为一个整体的、集团化的、矩阵式的产品创新,”吴太兵说道,这也意味着万兴科技并不会将目光聚焦于单一赛道中的产品王者,而是更看重集团化的产品创新潜力。

事实上,尽管万兴科技通过矩阵式的AI产品创新和主打性价比优势在AI赛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强势竞争。

在视频剪辑领域,万兴科技面临着 Adobe Premiere Pro在专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以及字节跳动的 CapCut在免费市场的挑战,而在 AI 内容生成领域,万兴科技则需要与快手可灵、即梦等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

而万兴喵影虽然被视为剪映的“平替”,但用户忠诚度却受功能丰富度、素材库质量和会员价格的影响较大。比如,可灵已展示出更强的商业化能力,自上线以来累计收入达到1亿元。

此外,用户对AI功能的需求日益复杂化,万兴科技需不斷投入以避免技术落后。

然而,在吴太兵的眼中,万兴科技的目标是:只要能够成为张一鸣的剪映第二,至少将会变成一家数百亿到上千亿的市值企业,这也是抖音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全球化赌局:用海外收入为主体,探索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对冲本土阵痛,激发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AI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但这也给万兴科技带来了更大的财务压力。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万兴科技的毛利率堪称首屈一指,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到了93.22%,2025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也保持了92.26%,堪比中国知名的茅台酒。然而,这种高毛利率并未转化为健康的净利润。

原因在于,2024年,万兴科技的研发费用从4.03亿元增长到4.42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23年的27.18%íst增长到30.73%。从财报来看,万兴科技的主要研发项目基本都与人工智能相关。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流量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新产品、新渠道的投放增加,万兴科技的销售费用呈现出明显增长,达到8.49亿元,销售费用率也进一步上升至58.95%,相比2023年增长了超过10个百分点。

对万兴科技来说,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其财务表现,给其即将闯关港交所的目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尽管当前万兴科技在AI领域的布局已经开始逐渐转化为商业价值,但仍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源投入。因此,作为万兴科技发展的根基,海外市场业务的增长变得更加重要。

此前,万兴科技副总裁朱伟曾直言:“中国市场虽然是最大的AIGC应用市场之一,但目前仍然不是理想的付费市场。”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加强烈,这无疑也将为万兴科技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万兴科技的产品已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超过15亿,这也是其能够被称为“中国版Adobe”的重要基础。

在业务营收中,万兴科技的依赖也开始转移到海外市场上来。

海外营收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仅占35.1%,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则经历飞跃式增长,占比猛涨至90%以上,基本上贡献了其所有收入。且,海外毛利率较国内高出3.43个百分点。

此外,在跨境电商领域,万兴科技也具有丰富的经验,旗下AI图片编辑软件SelfyzAI在出海总榜中排名第十二位。

为了保持海外市场的持续增长,近两年万兴科技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采取“巩固主流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策略,既保持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优势,又积极布局中东、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万兴科技参展中东leap2025)

万兴科技将于中东leap2025展出。

万兴科技在B端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政企营收增长约34%,全球约100万中大型组织都在使用其产品和服务。

然而,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带来的增长红利,同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也伴随着多重不确定性。

数字创意软件市场的竞争加剧,成为万兴科技在海外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尽管万兴科技凭借其高性价比、localized adaptation和AI innovation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其与Adobe、Canva等国际巨头,以及字节跳动旗下CapCut(剪映海外版)等新兴力量的竞争日益激烈。

今年初,CapCut的美国下架事件为万兴科技带来了某种市场机遇,但这机会很快就被其他巨头所锁定。据悉,社交媒体巨头META旗下的Instagram今年四月推出了视频编辑应用Edits,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竞争。

从创立之初,万兴科技就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优势,但在AI时代,是否能够延续这一优势,却也存在着诸多挑战,需要公司加强创新能力、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新技术、新市场和新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巨头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

在夹缝中生存,是过去二十多年来,万兴科技发展起来的生存哲学。

早在2005年,PDF转换软件PDF Converter便抓住了微软和Adobe等数字文档巨头之间互不兼容的市场机会;2007年,音视频转换软件Video Converter Ultimate则是针对苹果与Windows系统跨端互通的刚需;2011年,跨端数据恢复软件dr.fone则是全球首款iOS/Android数据恢复工具。

此前的万兴科技,正是抓住了这些“空白点”的机遇,推出市场刚需产品,才迅速在海外市场火红起来。

然而,当前的AI时代转型产品更多的是在巨头们的射程之内。

在国内市场中,万兴科技在AI视频赛道中,真正的竞争对手不在Adobe和Canva这类国际巨头,而是字节跳动和快手等国产企业。前者拥有梦和剪映这两个AI视频生成和剪辑平台,后者则拥有可灵等AI视频解决方案。

业内皆知,与海外不同,国内生态是个短视频内容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有主导地位的不是工具平台,而是内容平台。在AIGC领域,不是拼专业性,而是拼用户体量。

与此同时,与万兴科技相比,字节、快手等科技巨头对AI的投入更加决绝,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调动,另外剪映等工具还搭配了用户生态的支持,从而使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对万兴科技来说,如何在这些巨头中卡准自己的生态位,如何在字节、快手的短内容市场以及Adobe、Canva专业市场的夹缝中找增长,可能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共  条评论

评论

  •  主题颜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粉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 2025 www.trjyy.com  E-Mail:[email protected]  

观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