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胡玫导演上外交流会暨《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正式落幕。国家一级导演胡玫、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课程主讲教师高凯等知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了深度、激烈的对话。该活动以跨界课堂形式生动地呈现了《影视国际传播》课程“打破院墙、融贯古今、链接全球”的创新实践,邀请观众体验了鲜为人知的电影和文化交流的秘密。
记者了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影视国际传播》课程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为起点,深入研究各国电影产业及其独特的文化表达。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樊娟教授热情介绍,课程主讲教师高凯会定期邀请资深电影从业者走进课堂,将一线创作经验与学术理论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把握行业趋势,了解电影产业的发展脉搏。樊娟教授特别肯定该课程对于培养“国际化、厚基础、实践型的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意义——自开设以来,课程曾邀请方励、秦雯和郑大圣等资深从业者入校,将他们在影视创作中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课堂讲授与行业前沿的有机衔接。
胡玫导演以个人创作历程为脉络,揭示其影视国际传播理念的形成逻辑。她回忆过去在寒风中目睹观众“隔着玻璃门看英文参考片”的场景,这一经历深深印象在她心中,让她直言这是她报考北电的初心:“当我看到6个孩子扒在玻璃上看外国人的电影,我觉得不可思议——从此我也立志未来让外国人排队看中国电影。”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胡玫导演始终坚守“用视觉语言进行国际传播”的理念,并在《孔子》《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电影创作中践行这一理念。
胡玫表示,自己在创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时,充分考虑了海外观众的理解能力,因而“必须抓主干”,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一样,让观众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感受到故事的深刻内涵。为了呈现“大观园的精雅生活”,胡玫要求演员团队以“浸润式体验”还原古典气质,沉浸在古典时代的氛围中,感受时代的气息。影片通过西藏雪山与桃花林的诗意镜头,赋予黛玉葬花“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以视觉化表达,希望通过视觉的语言,突破传统叙事的局限,创造出更加生动、更加诗意的作品。
如何打破好莱坞电影一家独大的历史格局,这应该成为我们中国电影人当前的奋斗目标!
《满江红》《长津湖》《哪吒》等电影在国际上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功效!
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建“青埂峰—大观园—青埂峰”三层梦境结构,而胡玫导演在电影中的环形叙事,恰恰是对红学内核的现代翻译和转译。
上海外国语大学唐均教授从翻译视角切入,指出《红楼梦》国际传播的核心困境在于“诗意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胡玫通过视觉重构,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语言传播方案。就像博尔赫斯从《红楼梦》梦境获得《小径分叉的花园》灵感,视觉符号的跨文化穿透力远超文字。对影片中存在的改编争议,胡玫坦言:“经典可以被挑战,但争议与批评也都属正常”。
面对高凯老师提出的“AI冲击影视创作”的时代命题,胡玫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殷切期望:“未来的影视传播人才需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语言工具相结合,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她以印度电影为例,指出尽管印度电影的年产量超千部,但使用英语的影片不足10%。因此,国际传播需要依赖“多语种+影视”复合人才,才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课程主讲教师高凯指出,在技术重构影视传播生态的当下,上外《影视国际传播》课程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为根、国际传播为翼、教育创新为魂”的理念,致力构建“理论教学、创作实践和国际传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更着眼产业前沿,着力打造“学界深度赋能、业界全程介入”的育人模式。这种突破学科边界的教育探索既为学生搭建了“用影像诠释中国故事”专业通道,更以“以影载道、以文化人”的价值坚守,在数字浪潮中锚定了影视教育的人文坐标,培养出既精通多语种传播规律、深谙影视艺术创作肌理,又具备强烈文化自觉的复合型人才。